根据Resourse 2015年8月的《中国移动社群生态报告》显示,QQ空间、QQ、微信、贴吧、微博这5款产品,对95后而言他们的吸引力排序是“QQ>QQ空间>贴吧”。
95后是真正意义上的90后,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军已经是普遍共识。而微信在针对年轻群体上,始终存在迷思。
蚂蚁金服早前公布了一则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90后移动支付占比近92%。中国大学生在支付宝上的人均支付金额(含转账、网购消费、发红包、理财等数据)约为40839元,较2015年增长97%。
虽然微信支付没有公布相关数据,但直观来说,支付宝作为专业的支付工具更为年轻人所接受,而在滴滴、美团、糯米的使用场景下,跳转无疑都指向银行卡或支付宝,微信支付在支付选项上稍显弱势。
21天造就一种习惯,如何让年轻用户向微信转移,并培养他们的支付习惯,并不是之前的春节红包能引导的(这或许是为什么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不做春节红包运营的原因)。
不过,微信小程序虽然是个功能,但仍然是具备杀手级应用的潜质的。犹记得07年刚过完23岁生日的扎克伯格在旧金山的“F8开放者大会”上喊道:“携起手来,让我们掀起一场运动”。FB布向所有开发者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这让FB在09年用户猛增到3亿,得以成功崛起。
《Facebook效应》一书中谈到,这为扎克伯格卸下了一些负担,不必面面俱到。
一个亿级平台的开放,对创业者和开发者来说都是喜讯,而从“年轻一代”向微信转移的一端,小程序试图抓住90后的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创业领袖,以此引导他们的从属用户快速进驻,快速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此举也颇可以看到当时QQ空间接入“开心农场”成为一时现象的影子。(当然,微信小程序不做游戏。)
从线上带动线下,再由线下驱动线上,实现场景的互补。不必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去打,也为腾讯卸下了不少负担。这貌似是一个答案。
而从另一个答案来看。虽然腾讯2011年之后通过资本的途径,完成对京东、滴滴、新美大的投资,实现了生活服务的布局,但对生活服务的控制,腾讯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微信的社交价值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服务冗长的竞争名单上,腾讯不可能一家一家去死磕,只能通过某种“垄断”迂回包抄,让这些生活服务平台忠实地拥护在腾讯的大旗之下。
小程序是这样一个答案。比之前“钱包”的功能页签更直白,它要的就是对生活服务的控制。先不管未来APP如何与之博弈,但微信俨然成为时代的代名词,要跟上时代,就是跟上微信,中国的任何企业都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我和微信的关系?”
这就是现实,也是微信团队高维打低维的聪明之处。当然,小程序也存在页面切换导致场景断层的情况,但这个答案如何续写,我们能做的,要么是参与进去,要么也只能拭目以待。
至此,微信小程序不那么圆满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如何走向未来的两个姿势。而如何用这两种姿势实现腾讯产品序列和外部的“战略性关联”会变得更为有趣。
复杂即简单
无疑,微信小程序又为庞大的微信功能体系加入了一个重要的功能。而我们必然被“绑架”其中,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微信小程序的心理出发点是告诉大家要驯服复杂,而非在复杂中失控。
APP太多,手机每年的出货量就那么多,天花板终会到顶。面对种类繁多的APP,除了常用的几类,大部分我们几乎都不知道是删是留。这也让微信小程序的拥护者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论断:“终于可以卸载那些不常用的APP了。”